爱如生国学
登录 | 注册
楼主: 诗言志

素馨斋读书札记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27 09:13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《褪色的记忆:连环画》

寒假无事,随便捡本书翻翻,很单薄,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没有写出来。如连环画的起源,主要的几次变化,圈内的名家与大众认可的名著之间的错位,尴尬的现状(按说图书商业化、通俗化的今天应当是连环画最风行的时候,但反而衰落了,为什么?)等等。全书风格不太统一,大约是将搜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的缘故。当然,对这种书不能苛求,因为作者的本意也许只是收藏,并非探索。
里面有许多连环画的书影,很吸引人,可惜太小,要用放大镜看。
美术界有“三不画”:年画不画,幻灯不画,连环画不画。其实那个圈子都有这个问题。也不知道为什么,我突然想到nothing君的三不读(简体、标点、白话)。

介子平:《褪色的记忆:连环画》,山西古籍出版社,2004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1-29 20:53 编辑 ]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29 20:53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
闲话《西游记》女儿国一段的改编

今天抱着孩子看《西游记》中女儿国一段,感觉原著有些东西不符合现代意识,如果重拍,最好加以改编。
一、不应该让唐僧堕胎,堕胎不仅在今日看来不人道(将堕胎写得这么容易,固然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,但对人类的健康发展确大为不利),即便在昔日也使唐僧犯下了杀生的罪行。可以想像,如果让唐僧和猪八戒都生个小女孩,这戏该多有意思。
二、唐僧与女王的戏太简单了。逛御花园多么突兀而且不符合唐僧的个性。应该让唐僧通过生子的痛苦,与女王有接触的机会,女王对唐僧日久生情,而不是见个美男就要将身相许。看宝一段也不好,太色情,没道理,也没意思。当时的拍摄者也许认为唐僧一定有人性,殊不知唐僧的人性是更高层次的人性,普渡众生比满足一己私语自然更有意义。
三、蝎子精的出现毫无必要。
实际上,《西游记》中需要改编的地方还有很多,如在《三打白骨精》之后应该不要让孙悟空再杀人,即便是妖怪也不要杀。可惜改编者想的只是市场,对文学何尝有细心的研究。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1-29 21:02 编辑 ]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30 18:47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
关于增订本

最近整理复印资料,发现《廿二史札记校证》订补(订补本中华书局2001年11月出版)的复印件。此书乃趙翼的名作,王树民校证,纠正了旧刻的许多错误(当然,有些错误也是赵翼记忆的失误。古人著书,这种失误特别多,明人尤其如此,清人有较好的图书资源,要好一些,但也无法避免。现代人出书有编辑把关,这种错误相对少一些。当然,如果编辑不称职就糟糕了)。还记得年少时读此书欣喜的感受,后来也听说过一些关于此书的不好评价,但私心依然钟爱此书,毕竟这本书是我的“二十二史导读”。

《廿二史札记校证》初印于1984年,中华书局2001年重印,附了一个订补,这是对读者负责任的做法。因为不论什么书都会有些错误,流传多年之后重印,自然应该将这些错误和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来。可惜网上流传的PDF本还是旧本,没有将订补附在后面,非常可惜。

订补附在书后最有益于读者,而现在有些增订本却不这样,不多的增订散入全书,读者无从查检,更无法复印。如同是中华版的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等书就是(上海古籍出版社出钱谦益的集子也是这样,不过后来有所弥补,将牧斋杂著单独印行,让先买初学、有学集的读者不置于望书兴叹)。本来将增订附在后面,与人方便,自己方便。但出版社偏偏不愿意这么做,为什么呢?只因为心里想的不是读者,而是卖书。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2-4 18:39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
碑传集大全

碑传集(钱仪吉编)、续碑传集(缪荃荪辑)、碑传集补(闵尔昌纂录)、碑传集三编(汪兆镛)

清碑传合集(碑传集上下、续碑传集、碑传集补、碑传集三编),上海书店,1988年4月影印出版

清代碑传全集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7(此书乃合上述四编为一书,与清碑传合集实为一书,唯一影印一排印耳)

广清碑传集,钱仲联主编,苏州大学出版社,1999

民国人物碑传集,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主编(钟碧荣、孙彩霞编),四川人民出版社,1997年

辛亥人物碑传集,卞孝萱、唐文权编,团结出版社,1991

民国人物碑传集,卞孝萱、唐文权编,团结出版社,1995

唐碑传集初编通检,两汉魏晋南北朝儒林碑传集、隋唐五代儒林碑传集、宋儒碑传集、辽金儒林碑传集、元儒碑传集、明儒碑传集、清儒碑传集七种

贵州碑传集、滇南碑传集(方树梅纂辑)江宁碑传初辑(卢前)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2-4 18:47 编辑 ]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2-4 18:40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清宮述聞六卷,章唐容、王藹人編,最早出版于民國26年[1937]。
此书后收入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》第三十五辑(与缪东霖著《陪都杂述》合刊) ,此丛书为影印本,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出版。
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出版《清宫述闻》初、续编合编本(章乃炜【即唐容】、王蔼人编)

本书所辑史料主要采自清宫档案原件,并以宫廷密籍、文献实录、达官日记、年谱等为佐证,内容涉及清宫事务的各个方面,是了解清代历史,官史,典章习俗,故宫沿革,帝后生活,宫廷人物及宫闱轶事的重要参考书。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2-4 18:50 编辑 ]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2-7 17:51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朴村文集二十四卷诗集十三卷,张云章撰,今存康熙53年[1714] 嘉定張氏刻本。《四库禁燬书丛刊》集部(167、168)收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华希闵等刻本,当即此本。
除此书,张云章还有《橘社唱和集》一卷(与查嗣连唱和),存康熙29年[1690]刻本;《冷吟集》一卷,今存康熙间刻本。另选有《空明子詩餘》二卷(清·張榮撰,收入康熙刻本《空明子全集》)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2-8 19:24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阅数典,见littlebird据中央时事周报(1934-1937)整理之《花随人圣庵摭忆》,颇慰素怀。然littlebird云此书有七本:
1.民国瞿氏版,惜只整理了3-5卷(1934-1936);
2.香港高氏版-未见;
3.台湾文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版,把1937年第5卷另作补编--数典有;
4.上古版,比较流行的本子;
5.上海书店版;
6.山西古籍两册版;
7.台湾新兴书局千里自订版-比较接近原著的本子,数典有,不甚清晰,偶有缺断页。
则难说全面,今通过网络检索(国图、朗润),得以下版本:
花随人圣盦摭忆,黄濬著,1943(版本不详,2册512页,16开,可见于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
花随人圣盦摭忆,黄濬著,香港 : 龙门书店, 1965影印本
花随人圣庵摭忆全编,许晏骈、苏同炳编,台北 :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, 1979
花随人圣庵摭忆附补编,上海 : 上海古籍出版社, 1983影印本(2楼书影即是)
花随人圣盦摭忆,(清)黄浚撰,台北 : 文海出版社, 1988影印本(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. 第四十六辑)
花随人圣盦摭忆,黄濬著,上海 : 上海书店出版社, 1998(民国史料笔记丛刊)
花随人圣庵摭忆,辽宁教育出版社,2002(上二本与山西古籍本同,皆为排印)
黄氏另有聆風簃詩八卷(附聆風簃詞),民國30年[1941]刻本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2-8 20:03 编辑 ]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2-20 17:32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最怕现代人新编什么《全??文》之类的大书了。
完全可以像《四部丛刊》那样,直接找善本影印出版,然后附一个《全??文辑佚》或者《补遗》。
至于名家之作,单独出校注本、选注本。
编《全??文》、《全??诗文》、《全??词》给谁看?学者直接读原本,普通人更不用说。这种好大喜功的项目,无非是花国家的钱,造一座标志性的建筑,过一些年再拆掉,又造一座。
可以想像,如果《四部丛刊》能的规模与《四库全书》一样大,《四库全书》肯定被淘汰了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2-20 23:34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闽川闺秀诗话》四卷,清人梁章鉅撰。此书流传甚广,今存最早为道光29年[1849]福州梁氏刻本,此本与《二思堂丛书》本(福州梁氏道光光绪间刻本)实为一本。又有清活字本(未见)、瓯郡梅姓师古斋刻本。后被收入《香艳丛书》(《香艳丛书》又收入《丛书集成续编》),流传更广。
又有《闽川闺秀诗话续编》四卷,(清)丁芸辑,今有光绪22年[1896]侯官丁震刻本,民国3年[1914]丁震翻刻本。此本后扩至五卷,改题《历代闽川闺秀诗话》,有民国19年[1930]、民国29年[1940]侯官丁氏刻本。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3-13 23:00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总记得以前看一部关于刘伯承的电视剧时,觉得里面那首诗特别出色,只是有一句很怪。
先将诗引在下面:
  微服孤行出益州,今春病起强登楼。
  海潮东去连天涌,江水西来带血流。
  壮士未埋荒草骨,书生犹剩少年头。
  手执青锋卫共和,独战饥寒又一秋。
这首诗后来被题为《出益州》,据开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姜山同志的考证,作于一九一四年冬。
很明显,第七句“手执青锋卫共和”很生硬,而且不合律,与别的七句差异很大。
这个疑问一直到今天才解开,据《中华诗词》2008年3期上膝伟明的文章,我们知道《李亚群诗词选》(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0。作者李亚群生于1906年,1930年参加革命,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建国后,任西康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,合省后任四川省委宣传部主管文艺的副部长兼省文联党组书记)中有这样一首诗:
  微服孤行出益州,今春病起强登楼。
  海潮东去连天涌,江水西来带血流。
  壮士未埋荒草骨,书生犹剩少年头。
  单衣破履临风立,苦战饥寒又一秋。(李亚群的这首诗题《病起》,作于1936年。)
跟上面那首诗相比,除了第七句完全不同外,只有“独”与“苦”一字不同。“单衣破履临风立”这句与全诗浑然一体,稍微有点格律诗底子的人都看得出来,这是原作,上面那一首则是无知者的篡改。
因为资料不足,无法考证始作俑者是谁?不过这并不是问题所在,问题是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,竟然除了赞美,还是赞美,从无人质疑。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多少东西就这样被伟人窃取,历史的真相在传奇面前是如此软弱无力!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3-14 19:01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
几种新编的历史地名辞典

几种新编的历史地名辞典
【书名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
【编者】魏嵩山主编
【出版】广东教育出版社, 1995
一是所选的地名不全,重要典章的地名收录了,其他地名收录少。
二是关于边疆的地名收录不全。
三是地名的变迁更改交待不详。
四是地名来源无从考证,没有引文。

戴均良等主编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》(三册)        
【作 者】戴均良等主编
【形态项】 956页 ; 21cm
【读秀号】171700000313
【出版项】 上海辞书出版社 , 2005
【ISBN号】 7532617432 / K92-61
【原书定价】 CNY980.00(共三册)
【主题词】地名(学科: 中国 学科: 词典)
【参考文献格式】戴均良等主编.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上册. 上海辞书出版社, 2005.
http://book.lrbook.com/book/171/ ... E4ED06BFB98E9DC.htm

史为乐主编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》

刘均仁编:中国地名大辞典

章嵚著:中华历史地理大辞典,pdf
    * 【作 者】章嵚著
    * 【丛书名】
    * 【形态项】 1782
    * 【读秀号】000005644500
    * 【出版项】 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, 1974
    * 【ISBN号】 22.072/514
    * 【参考文献格式】章嵚著. 中华地理历史大辞典 (上、下册). 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 1974.
    * 试读: 目录页前言页版权页正文10页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3-21 21:59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金性尧先生读过《饮冰室藏书目录》(国立北平图书馆编,1933年铅印线装本)之后,不理解为何创办《新小说》的梁启超,藏书中小说极少,只有十九种。金氏所指十九种只是子部小说家类所收的十九种,仔细一看,十九种有小说汇编四种:太平广记、唐开元小说六种、古今说部丛书、宋元人说部书。余下的十三种小说中,白话三种:大宋宣和遗事、水浒传、儒林外史,其余都是文言小说,辍耕录有两个版本,其实只有九种文言小说:世说新语、辍耕录、野记、坚瓠集、阅微草堂笔记、竹叶亭杂记、梦园丛说、庸庵笔记、新世说。当然,严格地说,《饮冰室藏书目录》还有一种白话小说,那就是误归入集部南北曲之属的醉醒石。
金先生注意到《饮冰室藏书目录》中藏小说极少,却没有注意到目录中戏曲的收藏并不少。是否有此可能,梁氏收藏的小说在捐献之前被家人截留。当然,更好的解释是,梁氏中年以后,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渐淡,他在给学生开必读书目时曾言,如不欲专事文学创作,小说可不必读也。藏书中大量的佛教著作与梁氏晚年的佛教研究有着直接的关系。如果再细看书目,我们还可以发现,梁氏的经史类藏书均一般,无甚突出之处。这亦可见其受日本汉学的影响,兴趣由中心转向边缘。
金文附后:
  凡是爱藏书的人,大多也爱看书目,曹植《与吴季重书》所谓“过屠门而大嚼,虽不得肉,贵且快意”。所以《西谛书目》,我就常常翻阅。从这部《饮冰室藏书目录》上,也反映了梁氏治学上趣味之广泛。
  一九二七年,中国图书大辞典编纂处致函北京(平)图书馆:“敝处此二月工作,系编纂梁任公先生《饮冰室藏书目录》。梁先生家藏书籍,宋元善本书虽少 (尧按,实无有),而普通书至十余万卷之多,故编其目录,于编辑图书辞典工作上,有下列五项之帮助。”(略)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,任公先生逝世后,其家属梁思成等遵照梁氏口头遗嘱,将生平藏书寄存该馆,共三千四百七十种,四万一千八百十九册。一九三三年,北平图书馆又将书目编排出版,按四部分列,铅印线装,共四册,另附录二卷,第二卷都是日文书。梁氏于二十四岁从马建忠学拉丁文,戊戌(一八九八)九月,因政变而遁迹日本,在《三十自述》中说:“十月,与横滨商界诸同志谋设《清议报》,自此居日本东京者一年,稍能读东文,思想为之一变”。又在追述二十二岁落第后说:“下第归,道上海,从坊间购得《瀛寰志略》,读之,始知有五大洲各国”。这几句老实话说得可敬又可悲,当时有维新头脑人士的眼界尚且比蚂蚁还不如,怎能责怪他岳丈李老太爷的灵魂只抵得上小鸡呢。
  《目录》中日文书也有三百余种,多属社会科学方面,其中有《个人主义思潮》、《美学》、《性爱》、《梦学》、《犯罪心理学》、《新国家论》等等。梁氏赴日,在甲午战争以后。这些著作,都是在大清朝的领土内无法看到的,自然顿使“思想为之一变”,但更直接的关系,还出于他的趣味主义;这种求知上的趣味,也就是快感上的享受。我们都应尚俭去贪,但对于购书读书,却需要加上“但书”。虽字不救饥,然而对于三更灯火,还应该有情有义,白首同归,如梁氏所谓“学者死于讲座”。陈老莲《雨中读书》云:“十年有恨千秋业,一日无书百岁殇”。那下句意谓,人如果一天不读书,活到一百岁仍然是个短命人。
  梁氏所藏之书,大部分为清及民国版本,间有少量的明刻本。在先秦诸子中,收得最多的是墨子,共九种。他对墨子,一向很推崇,在《子墨子学说》中,疾首大呼:“今举中国皆杨也。……呜呼,杨学遂亡中国,杨学遂亡中国!今欲救之,厥惟墨学,唯无学别墨而学真墨”。这是因为杨学使人自私,墨子却不惜摩顶放踵以利天下。其次,也因墨子被儒家视为畜生一样的异端,他却以为异端不应辟。《目录》丛书部跋纳兰成德《渌水亭杂识》云:“卷末论释老,可谓明通,其言曰: ‘一家人相聚,只说得一家话,自许英杰,不自知孤陋也。’可为俗儒辟异端者当头一棒。翩翩一浊世公子,有此器识,且出自满洲,岂不异哉。”我举此例,或近于郢书燕说,自以为却得附会之趣。自公车上书以来,康梁等人,已被旧党看作异端了,此跋作于民国七年戊午呕血时,心有灵犀,对异端自有特殊的感情。《目录》子部中,共六十七页,倒有四十二页是收更异端的释家类。在日文书目中,也有不少佛学书籍。
  对于佛学,我是一句话也说不上,对梁氏的《大乘起信论考证》,字数不多,几次想看终于没有看成,在梁氏则颇自喜。此书最初于《东方杂志》分期刊载,张菊生先生曾复一信云:“弟素不信佛,而亦能终卷,是必为有兴趣之文字。西人著述有所谓读书之钥者,此书殆可为习是学者之钥矣。”亦见菊老之善于辞令,于委婉蕴藉中而又略露王顾左右之姿。又云:“千字二十元乞勿为人道也,播扬于外,人人援例要求甚难应付。”此信作于民国十一年,稿酬的数字在当时恐是空前,在今天也不知如何折算了。
  在“五四”后的作家中,所收的有三人,即周作人《欧洲文学史》、胡适《尝试集》、谢冰心《繁星》,后二种或与诗界革命有关,却仍有趣味上的因素,可是当我读到子部小说家的章回小说时,不觉怔住了。
  《目录》中只有清刻本《水浒传》和《儒林外史》二种,但我翻复寻觅《红楼梦》或《石头记》或《金玉缘》,统统没有,更不必说《金瓶梅》。又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封神演义》,也不见于书目。他收藏了《铁云藏龟》,却不收《老残游记》。
  梁氏并非有头巾气的卫道者,也并非没有文学的欣赏能力,他的日文书中就有讲美学的书,他对小说原很重视。当时亚东版的一套小说已在流行,旧红学新红学此起彼伏,与胡适又相友好,为什么对《红楼梦》如此薄情?我起先以为,像这样的说部名著,饮冰室中至少有两三部,对于讲究趣味的学者,复梦、续梦之类也会收藏的,因而对梁启超不藏《红楼梦》,就成了一个费猜之谜。
  梁氏曾办过《新小说》杂志,自己还写过作品,这次重读他的《小说与群治之关系》,才有所领会。他一开始对小说与道德、宗教、政治、风俗、学艺以至人心人格的关系十分强调,这也没有错,接下来却把中国群治腐败的根源,全推到小说头上:“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?小说也。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?小说也。吾中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?小说也。吾中国人妖巫狐鬼之思想何自来乎?小说也。”他所以不收红楼、西游、封神,大概出于这样一种心理。他在《译印政治小说序》中又说:“中土小说,虽列之于九流,然自《虞初》以来,佳制盖鲜。述英雄则规划《水浒》,道男女则步武《红楼》,综其大较,不出诲盗诲淫两端,陈陈相因,涂涂递附,故大方之家,每不屑道焉”。那么,他是以“大方之家”自居的了。以《水浒》、《红楼》为诲盗诲淫的媒介,原非梁氏始,他这话说于光绪二十三年(?),已经迟了,也觉得是涂涂递附的老调新唱了。然而即使《水浒》、《红楼》有双诲之嫌,何至于连书都不收藏呢?真的“不屑”到了这个地步么?
  读了梁氏在戊戌前后的好多论著,常常肃然起敬,感到有一股冲击震撼的力量在向传统,也在向自我“宣战”,读了上引的这些话,却又令人茫然了。如果以审美水平来衡量,也是觉得浅薄可笑的。
  这使我们想起了稍后于梁氏的胡适,更使我们想起与梁氏同事的王国维及其关于《红楼梦》的一些论著,到现在仍是红学上的一份宝贵遗产。西风碧树,独上高楼,观堂先生的学术境界固有高出于饮冰主人者,难怪《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》要称为绝代佳人了。
  《目录》中的藏书多至四万一千余册,门类广泛,诲盗的《水浒》却有一部,究竟为什么不收《红楼梦》?我觉得不可理解,梁氏明明是看过的。他在《饮冰室诗话》中说:“戊戌去国之际,所藏书籍及著述旧稿悉散佚”(康有为的书则被抄没),是否也包括《红楼梦》?但以后是否因“不屑”而未曾添置?(本篇一部分资料引自《梁启超年谱长编》)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3-23 19:55 编辑 ]
发表于 2008-3-27 20:40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>>只是因为他喜欢小的,并不是因为他要将大的让给哥哥们

這樣解的話 所有佳話都是偽造的..... 其實真假沒相干 一般人不會求證 教育意義好 就夠了.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4-1 09:58:32 | 显示全部楼层

林氏四写与四妇人集

侯官林佶曾手写《尧峰文钞》(汪琬)、《午亭文编》》(陈廷敬)、《古夫于亭稿》、《渔洋精华录》(皆王士禛),人称“林氏四写”。

嘉庆十五年(1810)松江沈慈、沈恕古倪园刻唐《鱼玄机诗》、《薛涛诗》,宋《杨大后宫词》,元傅若金妻孙惠兰《绿窗遗稿》,也是著名的写刻本,世称“四妇人集”。
嘉庆本《四妇人集》刻印俱佳,然传世寥寥。徐乃昌藏本卷末有近人于莲客跋,详述沈氏刻书经过,并记徐氏藏书印记:
  古倪园沈绮云(恕)沈十峰(慈)兄弟为松江藏书家,与黄荛圃相友善。绮云影宋刻《鱼玄机诗》、《薛涛诗》及《杨太后宫词》为《三妇人集》,底本即假自百宋一鏖。迨绮云故后,十峰复补刊元孙蕙兰《绿窗遗稿》附之,曰《四妇人集》。其原刻初印本今已难得。此为藏书家徐积余(乃昌)所藏,尚系初印者。后来翻刻时,即依此为底本。卷端所钤徐乃昌马韵芬夫妇一印亦照刊焉。
发表于 2008-4-13 10:55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听到孔融让梨的故事时,心中别是一番滋味!!!!!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爱如生国学 ( 京ICP备12023608号 )

GMT+8, 2024-4-19 04:33 , Processed in 0.091249 second(s), 25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