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如生国学
登录 | 注册
查看: 7428|回复: 30

素馨斋读书札记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1-14 19:06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素馨斋读书札记(网络临时版)

“孔融让梨”新解

       很多人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,但很少有人对这个故事进行深究。
       这是一个经典的小大人故事。所谓小大人,也就是古人对于儿童的要求,希望小孩像大人一样理智、礼貌地待人接物。古代大多数与儿童有关的故事都是“小大人”型的故事,而不是今天所讲的“人小鬼大”型的故事。
       这虽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但在讲述时赋予了错误的涵义。孔融是个小孩子,他吃梨子时先挑小的,只是因为他喜欢小的,并不是因为他要将大的让给哥哥们。古代的小孩子挑小梨子,如同现在的小孩子抢着看动画片一样。但讲故事的人曲解孔融的本意,用来教育别的小孩,如果小孔融知道,肯定不能答应。但长大的孔融却纵容这个故事的流传,因为他有虚荣心,或者他已经不认识小时候的自己了。
       现在的小孩子想做孔融都不可能了,因为他们大都是独生子,吃梨子连个抢的人都没有。于是,再听到孔融让梨的故事时,心中别是一番滋味。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3-8 22:58 编辑 ]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发表于 2008-1-14 21:28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怎么做不成孔融呢,可以让给自己的父母、爷爷奶奶啊?至于你说的“纵容”这个故事的流传,就更不知道从和说起了,要知道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啊,这是国语里面的话,倘若真像你说的要去阻止,我看他这一生也不要干别的了,就去干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好了。。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5 11:27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陌上桑》新解:

《陌上桑》是汉乐府中的名篇:
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罗敷喜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缃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年见罗敷,脱帽着绡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怒怨,但坐看罗敷。
使君从南来,五马立踟蹰。使君遣吏往,问是谁家姝。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罗敷年几何,二十尚不足,十五颇有余。使君谢罗敷,宁可共载不?
罗敷前置辞:使君一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何用识夫婿,白马从骊驹。青丝系马尾,黄金络马头。腰中鹿卢剑,可值千万余。十五府小史,二十朝大夫。三十侍中郎,四十专城居。为人洁白皙,鬑鬑颇有须。盈盈公府步,冉冉府中趋。坐中数千人,皆言夫婿殊。
第一段侧面描写罗敷的美貌,经常被赏析者提到。但《陌上桑》的重心无疑是后一部份,谈《陌上桑》顾前不顾后,自然有些捡芝麻丢西瓜的嫌疑。
每次上课时我都问学生,罗敷自赞的夫婿究竟是谁?一般学生都说,是个太守(因为“专城居”)。我又问,如果罗敷的丈夫是太守,她用得着去采桑吗?即使她去采桑,哪来另一个太守欺负她。学生会说,罗敷是假说有个地位很高的夫婿去吓唬那个使君。假说?很对!但一个未婚少女,假说自己有个老太守丈夫,是否很煞风景呢?学生陷入沉思。
其实,诗中罗敷所自赞的夫婿其实不是别的,而是她朝夕陪伴的蚕。如“十五府小史,二十朝大夫。三十侍中郎,四十专城居”是写蚕成长之快,“专城居”是写蚕做茧。“为人洁白皙,鬑鬑颇有须。盈盈公府步,冉冉府中趋”是描写蚕的形貌和动作。如果真的认为她有那么一个夫婿,就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首民歌的趣味性和浪漫色彩。说到这里,我想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,也理解《陌上桑》的独特魅力!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5 11:29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"大漠孤烟直"
我们来看王维的《使至塞上》:
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
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萧关逢侯骑,都护在燕然。
颈联确系名句。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八回里说:“‘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’。想来烟如何直?日自然是圆的。这‘直’字似无理,‘圆’字似太俗。合上书一想,倒象是见了这景的。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,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。”这就是“诗的好处,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,想去却是逼真的;又似乎无理的,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。”
“直”真的无理?如果是炊烟,自然不会是直的,但若是狼烟,是直的就不出意外了。可以,如果是狼烟,与诗中的境界似乎冲突呢?王维出使塞上,眼中看到的是边境和平的景象:“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”首句的“单车”、“属国过居延”,尾句的“都护在燕然”均与边塞平安相呼应。
其实孤烟又名“平安火”,虽是狼烟,却是表示平安的狼烟。杜甫《夕烽》诗云:“夕烽来不近,每日报平安。塞上传光小,云边落点残。”唐杜佑《通典》卷152《兵五·守拒法》烽台条云:“每晨及夜平安,举一火;闻警,举二火;见烟尘;举三火;见贼,烧柴笼。如每晨及夜,平安火不来,即烽子为贼所捉。”看来没有这一柱狼烟还真不行。
说到这里,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象外之意:那就是广大边塞,平安无事;盛唐强大,四海一家。

发表于 2008-1-15 11:52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原帖由 诗言志 于 2008-1-15 11:27 发表
《陌上桑》新解:

《陌上桑》是汉乐府中的名篇:
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罗敷喜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缃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 ...

解释也不可妄为穿凿啊,此诗的第二段前面有很多说明其夫相貌排场的文字,岂可以蚕来比附啊?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5 13:17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二段那个使君是要强抢罗敷的使君,第三段中的使君是罗敷假托丈夫的使君,岂可混为一谈!
发表于 2008-1-15 22:06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说的正是第三段的使君,文中说“白马从骊驹。青丝系马尾,黄金络马头。腰中鹿卢剑,可值千万余。”等等,虽然显系夸张,但显然说的是人,而不是蚕啊?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8 18:28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
找不到的小说1

《秋谷杂编》三卷
金维宁撰。
金维宁,字德藩。江苏华亭人。康熙丙午(五年,1666)举人。事迹见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,除此书外,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史部史评类存目还著录其《垂世芳型》十三卷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卷一四四子部小说家类(杂事之属)存目著录,三卷。“是编皆载同时琐事,而维宁居乡,颇忤于同里,居官又颇忤于同官,以浮躁罢归,故词旨愤激,多伤忠厚,其记董含鬻婢及作三冈识略诸条,恐未必如是之甚也。至旁摭《山海经》、《拾遗记》诸书旧文,隐其出处,以足卷帙,亦非著述之体。”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8 18:29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
找不到的小说2

《随缘笔记》四卷
《随缘笔记》四卷,周大健撰,《清朝续文献通考》卷二百七十四《经籍考》十八子部小说家杂事著录。《八千卷楼书目》小说家类著录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8 18:29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
找不到的小说3

《铸鼎觉迷录》三卷

《铸鼎觉迷录》三卷,俞奉琛撰。《清朝续文献通考》卷二百七十四《经籍考》十八子部小说家异闻著录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8 18:30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
找不到的小说4

《因证录》十二卷


《贩书偶记续编》卷十二(小说家杂事之属)著录:“十二卷,清江西新城陈守诒撰辑,乾隆丙申(四十一年,1776)石竹山房刊。”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8 18:31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
找不到的小说5

《欣赏录》八卷


马履丰(1740-1818),字亨夫,号伟山。福建汀州(闽汀)人(一说连城【原长汀】四堡马屋人)。世代以刻板印书,十七岁为诸生,乾隆三十六年(1771,辛卯)中举。履丰赋性耿介,刚正不阿,上京引见时自带家养青骡一匹,极神骏,为某权贵所见。行将大挑授职,权贵托人示意,如能让骡割爱,则以富庶大县为酬。履丰勃然曰:“大丈夫读圣贤书,登龙虎榜,为国为民,岂能以一己荣辱,夤缘幸进,为五斗米折腰!”由是触怒权贵,大挑得甘肃玉门县令。履丰毫不懊悔,欣然就道。时玉门兵燹方息,百废待兴。履丰下车伊始,即与民约法三章,宽严相济,不半载,政简刑清,边关悦服。励精图治,政声卓著,升为阶州、西固州同知。嗣因父丧守制,不复出,乾隆四十一年即以通政使司观政致仕。履丰从政六年,品性刚介,不受贿赂,宦囊如洗。归乡后只有旧屋四间,堪避风雨。每日与二、三知己,吟诗作对消遣时光。嘉庆二十三年(1818)病逝,终年七十六岁。
《贩书偶记续编》卷十二小说家类杂事之属著录,八卷,清闽汀马履丰辑,嘉庆二十一年(丙子,1816)刊巾箱本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18 18:32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
找不到的小说6

《见闻偶记》一卷《见闻外记》一卷


苏元善,汤阴人。
《贩书偶记续编》卷十二小说家类杂事之属著录:“宣统元年(己酉,1909)石印本”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23 14:35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
徐朔方《明代文学史》

每次给学生讲《古代文学史》上课,总要先借几本新书,力求给旧讲义补充一点新东西。
这次借的书中有一本徐朔方的《明代文学史》(浙江大学出版社,2006),从前翻到后,没有翻到一点新东西。没想到旧人的“新”著只是新在表面上,内囊里全无变化。
此书装桢极好,但336页第3行有“(添注)”字样,可见编校者何等粗心。
又此书为了响应吕天成为《绣榻野史》作者之说,不惜将毫无价值之淫书写进文学史(第五章第一、二节),这也许是破天荒之事。不知这样的文学史写给谁看?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-23 14:38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
《古春风楼琐记》

借得《古春风楼琐记》后六册,收获颇丰。
可惜高氏对时政、书画更在行,谈起清末民初的诗文就底气不足,篇幅也明显短一些。

[ 本帖最后由 诗言志 于 2008-1-27 09:14 编辑 ]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爱如生国学 ( 京ICP备12023608号 )

GMT+8, 2024-4-26 00:43 , Processed in 0.088823 second(s), 21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